电话:13588288099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教育资讯

教育部:“双一流”加大这个学科布局

来源:师迅宝教师人才网 时间:2020-09-25 作者:师迅宝教师人才网 浏览量:

9月23日,教育网站“重要文件”一栏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加快教育创新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241.jpg

直接划重点!↓↓↓

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

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

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学院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进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性大学学院(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共建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

以下为通知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加快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20〕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学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教育培养的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加快教育创新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新理念谋划学发展。将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以新定位推进教育发展。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

——以新内涵强化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艺术教育,培养德高尚、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以新科统领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建设一批新的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学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全面优化学人才培养结构

(四)提升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学类、中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学、中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坚持以需定招,合理确定招生结构和规模。高校要结合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科学合理设置学院

(五)着力加强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研究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六)加大全科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学生,各地要结合实际为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学生,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学人才。系统规划全科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科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021年起开展临床学(全科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学(全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全科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职业发展前景。

(七)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强化预防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院的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计划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

(八)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学人才培养。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工、理、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扩大学术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学人才。

三、全力提升院学人才培养质量

(九)提高入口生源质量。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学专业。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学院。举办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深挖潜力,着力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学专业招生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学等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十)培养仁心仁术的学人才。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卓越教育培养计划2.0”,到2021年建设600个左右学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推进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激发组织活力;强化对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组织编写传染病学等学类精品教材,将中药课程列入临床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建设400门左右国家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推出15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国家临床学、中学、公共卫生等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加快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政策机制,强化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推进高职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设国家及区域院教育发展基地,带动院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学院校在临床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查。研究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不断完善临床学、口腔学、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有机衔接。

(十一)传承创新发展中教育。强化中药专业在中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药主干专业。支持中药院校加强对中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强化传承,把中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药经典融入中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支持编写一批符合中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结合人才;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药人才培养。

(十二)夯实高校附属学人才培养主阵地。教育、卫生健康、中药部门要教协同加强和规范高校附属管理;抓紧制定完善高校附属院等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学基地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疗卫生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附属院教学、科研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求,科学规划设置附属院的数量,防止盲目增设附属院;强化附属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增加对附属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高校附属院要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杭州师迅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浙ICP备17034350号 浙公网安备33010902001762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太古广场1幢2507-2509室 EMAIL:isoweb@qq.com

人力资源证: 330109000114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